更新:2024-07-27 11:47:38
位于貴陽市雙龍航空港經濟區的“紅飄帶”數字體驗館,不僅是全國首個以長征為主題的全域行浸式數字科技體驗館線上配資門戶網,更因其融合虛擬技術、真人演繹和數字科技的沉浸式體驗形式,成為當下國內頗具代表性和話題度的數字文旅新地標。
與此同時,上海康世房地產經營有限公司總經理梁露薇在作為徐匯區政協委員調研履職時發現,目前部分紅色場館的布展內容存在敘事感太強、與當代時空缺乏呼應等問題,難以吸引更廣泛圈層尤其是年輕人對紅色文旅項目的關注。
怎樣讓紅色文化場館推動當代人與革命年代的歷史人物產生共情?在日前舉行的“弘揚紅色文化,提升城區軟實力”徐匯區政協雙月協商會上,與會專家以及來自企業和專業機構的區政協委員們不約而同地提出,數字科技將成為激活紅色文旅的關鍵手段。
公開數據顯示,上海目前有612處紅色資源和250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徐匯作為海派文化發源地,轄區內有各級不可移動文物305處,其中列入上海市不可移動革命文物23處、上海市第一批紅色資源點位21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處。龍華烈士陵園、《義勇軍進行曲》灌制地——百代小樓、宋慶齡故居等一批紅色資源星羅棋布。
一方面,徐匯區正積極打造紅色IP。徐匯區委宣傳部部長趙懿介紹,位于徐家匯公園的百代小樓自2021年開館后,便捷的地理位置和鮮明的國歌主題吸引了近23萬名市民游客前來。除了已經舉辦的《心弦》、“心中的紅旗”《紅旗頌》、紀念賀綠汀誕辰120周年特展等活動之外,今年百代小樓還將推出“祖國禮贊——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特展”及音樂黨課等配套主題活動,探索讓紅色文化“活”起來。
同時,徐匯還與同濟大學合作,對區域內不可移動革命文物開展核查與史料挖掘,完成了“一房一冊”檔案建設,今年還將結合上海市第二批紅色資源排摸,推出“徐匯紅色地圖”,重點挖掘楓林橋烈士就義地遺址(現中山醫院附近)等紅色資源,擦亮具有區域特點的紅色文化主色調。
另一方面,在排摸紅色點位時,徐匯相關部門也發現,轄區內部分場館在展陳規模、接待能力上還存在比較顯而易見的差距,需要“串點成線”形成整體聯動。以知名的宋慶齡故居、龍華烈士陵園為例,這兩大場館均存在接待能力已近飽和的問題。“唯有向外延伸拓展,進社區、進學校、進園區,實踐館社聯動、線上線下互動,才能更大程度、更高質量擴大紅色場館的覆蓋人群與影響力。”趙懿說。
從“爾濱熱”到阿勒泰的出圈,互聯網傳播對文旅的帶動早已不容小覷。紅色文旅項目能否同樣承載更大規模的體驗需求,有能力第一時間承接文旅爆點的“潑天富貴”?用好在線平臺和數字科技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徐匯區政協委員、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鄭崇選在調研中發現,上海612處紅色資源中,已開設官網、微博、微信公眾號或小程序的資源主體僅68家,約占總數的11.11%,校園和社區在紅色資源場景的數字化平臺建設以及資源的融匯互通上比較有限,紅色數字文旅產品的生產能力尚不充足。他建議,各區文旅局和文物主管單位應牽頭以“資源基本信息-內涵拓展信息-分眾化對象化信息-關聯延伸信息”的流程為脈絡,搭建紅色資源大數據共享平臺。同時,在校園內加大智能教學系統、智能教學助手等數字媒介的推廣運用。
徐匯區政協委員、國網上海市北供電公司正高級工程師闕之玫注意到,上海市中心不少具有紅色地標屬性的老洋房、里弄仍存在“72家房客”現象。從紅色資源的保護角度看,這些地標存在使用權人缺乏動力參與紅色點位修繕和活化利用的難題。若統一以征收模式對地標進行保護,不僅代價大,也面臨文物收集難、博物館運營成本高等現實挑戰。“活化利用歷史遺存,傳承原生態的街區風貌,延續有生活氣息的城市文脈,是對紅色地標最好的保護。”闕之玫說。
民建徐匯區委副主委郭鴿關注到借助人工智能、數字算法等技術,豐富紅色文化服務和應用場景的可能性。她表示,徐匯轄區內有豐富的人工智能企業,可否開發運用更多AR(增強現實)技術對區內紅色文化景點進行智慧場景還原,讓參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前輩們的革命精神。
與此同時,上海梵音笛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易煒表示,紅色場館具有“呼吸著的文化遺址”的現實功能,但目前大部分紅色場館都是以“第三視角”導覽觀眾,使得參觀者大多“冷靜看完全程”。
如何提升紅色文旅項目的沉浸式體驗?上海仟尋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向導建議,一方面各區應利用VR(虛擬現實)、AR等技術為參觀者提供沉浸式體驗,另一方面還應前置建立全面的紅色文化資源數據庫,實現對紅色文化資源的系統整合與創新展示。任職于國核電站運行服務技術公司的劉曉萍建議,文旅部門可加強數字化開發利用,借助聲、光、電等現代科技,實現VR展臺、多傳感器信息融合、AR實時渲染等效果。
現場還有委員提到,相較于一大、二大等新中國成立前的紅色地標,徐匯在改革開放和新時代發展中涌現出了一批地標性點位,包括位于漕河涇開發區的上海貝嶺、徐家匯商圈、上海南站等經濟社會發展地標,徐匯濱江龍華機場、上海水泥廠等“工業銹帶”遺存,還有西岸智塔、模速空間等“科創繡帶”代表。與會專家建議,紅色文旅資源可否與人工智能、大數據集成創新,產生聯結和火花。
據悉,針對轄區內不可移動革命文物歷史久、民居較多、使用負荷較大、消防隱患相對突出的情況,徐匯區已經結合數字技術在全過程保護上探索創新。如,宋慶齡故居紀念館圍繞預防性保護建立了“故居健康監測系統”,實現網絡平臺在線、連續、實時可視化自動監測及預警。
針對專家和委員們的建議,徐匯區文旅局等相關部門負責人現場回應線上配資門戶網,借助徐匯人工智能產業密集、大模型產業發展走在全市前列的優勢,下一步將針對區內紅色文化場館面積較小、接待能力飽和等問題,統籌用好市“紅途”平臺、徐匯“匯治理”“建筑可閱讀”“徐匯文旅云”等平臺,助推紅色文化場館與人工智能、大模型企業跨界合作,多維度拓展紅色資源的線上應用路徑,從而擴大紅色文化的傳播力、輻射力與影響力。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在線配資公司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