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8-18 12:10:21
“我們的資管規模在擴大,步調和全球一致。”8月17日,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出席“2024資產管理年會”時表示正規期貨配資平臺,雖然說金融狀況不怎么好,但本質上全球金融都必須改革。
圖片來源:主辦方
談起“全球資產管理市場面臨的新挑戰”,李揚表示,全球資管市場在2022年有一個大回落,而在此前,增長是非常平穩的,2024年的情況更好一些,發展得更快,表明整個金融市場和經濟體系確實在恢復。
他表示,過去幾十年里,全球金融市場在相當程度上誤入歧途,但是中國的資管行業發展應當說是獨樹一幟。
回顧過去,李揚特別關注到信托系資管的發展。
“大家都知道這幾年信托日子不好過,天天聽到暴雷,但資管發展得還是很快的,正好印證了資管本質是信托,資管新規已經把這點說得很清楚了。”他表示。
在李揚看來,發展資管在中國要克服一些制度障礙。資管的定義、法律實行是信托,而信托在中國很難有效發展。因為中國是大陸法系,對信托的發展有很多的限制,所以看到信托業大起大落。
“它老是在落,說明有問題,出了問題還要起,說明需要。”李揚表示,在中國法制體系下如何發展信托其實是大問題,在目前的監管框架下,如何把信托業做起來,是下一步的改革任務,而且是一個長期任務。
李揚強調,經濟好,金融的狀況就不錯,中國的資管才會有肥沃的土壤,才可能有大發展。
但他提示,未來幾年全球增長是不容樂觀的,全球金融業也都在進行調整,毋庸置疑。資產增值的速度預計可能會放緩,所以資管行業可能會迎來更多的挑戰。
他表示,資管靠的是基礎金融資產,基礎金融資產是國民經濟、實體經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4月份公布的預測顯示:五年后全球經濟增速預測值為3.1%。“是幾十年來最低的,我們必須面對這個冷酷事實,資管也要面對這樣的事實”。
談及目前資管行業發展的趨勢,李揚介紹了五個方面:
一是全球資產都存在成本上升、收入停滯、利潤下降的問題。成本上升確實有非常多的原因。比如說員工的工資,做資管、做金融的員工工資在各個行業、各個國家都是很高的,現在開始往下降了。員工工資、交易成本這兩個是比較高的,因此成本上升就會導致收入停滯,利潤下降。
二是投資者轉向了低費率產品。李揚介紹,融資分成三類:貨幣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型。
“本來收入高肯定是投股票,但現在全世界都在轉向貨幣市場,大家把過去分散的投放、在銀行之外的各種各樣的資金回收后,第一個想法就是存到國有銀行。現在兩年期、三年期的定期存款要計劃,要指標,這說明全世界對于安全給予異乎尋常的關注”。李揚認為,這與經濟、金融的風險普遍上升密切相關。
他表示,投資者轉向低費率的產品也很有意思,看股市個股的走勢,那些能夠提供類似銀行存款收益的股票,走得還行。
他提及在參加證監會主席吳清主持召開的座談時,曾向其建議:“市場上還要提供一些讓老頭、老太太們養老的錢能放到里面的場所,(上市公司)要堅持分紅,現金分紅,一年分兩次、三次都行”。
三是被動型基金受到投資者青睞。李揚分析稱,因為被動型投資比較容易防范風險,不至于賠錢,尤其不至于讓血本無歸。“金融環境如果沒有大的改善,這種狀況看來還會延續”。
四是管理費下降。李揚認為,這與基金管理公司、資產管理的機構有關,是世界性趨勢,就是要大規模的降低金融業的服務成本。
對此,李揚表示,這是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回到基本理論,金融業功能是第一位的,要平衡好功能性和盈利性,功能性是第一位的,功能性是媒介,是資產交易,是資源配置,媒介的成本越低當然越好,如果反過來,金融業角度看是管理費用下降,這是普遍的問題,這與前二三十年金融業過度發展有關系,應當說是在扭偏。
五是通過問卷調查發現,投資者認為沒有什么可信賴的產品。這些年創造產品越來越多,但自2007、2008年金融衍生品之后,投資者逐漸比較謹慎,加之經濟金融狀況整個不太好,所以金融機構能夠投放到市場上,對投資者接受相近并且持續的產品越來越少。
那么,資產管理市場的出路在哪里呢?李揚說,必須要運用新質生產力。
一是提高資產管理的生產效率。而提高資產管理的效率根本出路就是跟上科技發展的步伐,迅速、全面、徹底、毫不含糊的運用AI。
二是努力開發個性化產品。資管行業要開發個性化產品,要定制化,要與客戶互動,要改善銷售方式。
三是要發展私募市場。在中國七類資產管理機構中,私募市場是穩定發展。他認為正規期貨配資平臺,資產管理、財富管理在相當程度上是私人的事情,私募管理與它在本質上是相配的。“在發展這個市場過程中,應當把它所投向的公司業務和它投的這些活動結合起來,我們這個市場就會有豐富多彩,而且有彈性了。”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在線配資公司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