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26 19:19:51
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沖擊愈演愈烈十倍配資炒股,教育對人工智能的回應也愈發有力。
7月初,北京市教委印發文件,明確將深化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改革,支持高校以輔修專業、微專業、雙學位等形式鼓勵學生開展人工智能跨學科專業學習。
從9月開始,北京市屬公辦本科高校將率先實現人工智能通識課全覆蓋。
而在近期正在進行的高校招生宣講活動上,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高校都表示,將實行全員人工智能教育。
教育變革時代,學生們通過課程學習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也在通過課程影響學生。
7月16日—17日,2024人工智能與教育發展大會在青島舉行,主題為“新智能·新學習·新未來——人工智能下的教育大趨勢”,本次大會由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青島市海爾教育發展基金會主辦。
大會上,中外學者深入討論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進行課程創新,催生更多新穎的教學方法和解決方案。
全員人工智能教育
人工智能通識課,將成為很多高校學生秋季新學期的必修課。
南京大學在全國高校首開先河,今年2月就發布了面向全體本科新生開設人工智能通識核心課程體系的總體方案,將采取集中授課、小班研討、實踐參訪等多種教學形式。
北京理工大學招生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王浩宇近日介紹,北京理工大學的全員人工智能教育有三種形式:面向大一全體學生開設分層次、分類別的人工智能通識課,面向大二學生開設人工智能輔修專業,面向“法學—人工智能、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工商管理—人工智能”等部分專業開設人工智能雙學位項目。
復旦大學招生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復旦大學計劃將人工智能課程覆蓋全體學生、人工智能+教育覆蓋全部一級學科、人工智能素養能力覆蓋全部專業。
北京郵電大學招生辦公室副主任陳偉介紹,今年招生入學的本科新生將實施全新重構的培養方案,各專業均實施人工智能通識教育培養,人工智能導論、計算概論、設計思維、領導力與可持續發展等課程成為通識必修課程,且所有專業設置“前沿交叉技術”、“AI+專業交叉”兩個專業課程群。
7月初,北京市教委印發文件,要求從9月開始,北京市屬公辦本科高校實現人工智能通識課全覆蓋。
北京某市屬高校教務處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人工智能類課程納入大學生必修課已成為必然趨勢。高校普遍認識到,講授人工智能課程,不能將人工智能只看作一個工具,而是一種能力,不能將人工智能通識課只看作一門課,而是一個課程體系。”
“雖然已經進入暑假,但近期北京市教委、學校在密集召開會議,部署下學期課程開設工作。”這位教務處負責人說。
在2024人工智能與教育發展大會上,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羅陸慧英介紹了香港在2023年推出的一項針對初中生的人工智能課程改革。這項改革名為“初中人工智能課程單元”,旨在加強中學生對人工智能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內容包括人工智能基礎知識、計算機視覺語音和語言處理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倫理問題等。
羅陸慧英認為,未來的學習應該是產出性的學習,是跨學科的團隊協作,是一個動態、互動、多元化的過程,培養能夠適應快速變化的人。
機器助教
全員人工智能教育,不僅是學習人工智能知識,還包括應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學習。
北京市屬高校人工智能通識課改革將實施“教師授課+AI教師+AI助教”的教學形式。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表示,利用人工智能賦能課程,打造人工智能教師和人工智能助手,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融合。
在2024人工智能與教育發展大會上,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張志勇介紹了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輔助教育教學的應用場景,包括“碼上”問答式學習、“郵大師”社交式學習、“郵譜”自適應學習等。
新場景下,學生們擁有一位時刻在線的“導師”,為他們提供從入學到選課、保研、讀博、留學乃至創業的全方位指導建議。與過去的網絡學習平臺不同,“郵譜”借助大模型人機耦合構建知識圖譜,梳理整合優勢學科群的知識單元,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為其推薦關聯資源,提供學習路徑參考。
“在教育領域,人工智能將創造新的教學模式。傳統的二元結構——教師與學生,將轉變為三元結構——教師、機器與學生。機器將成為智能助教、學伴或導師,與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張志勇說。
海爾學校校長孫先亮認為,未來學校的發展,最重要的是匯聚資源。人工智能時代下,學生需要的不應該只是已知的知識,學校要匯聚充分的資源,為學生打造無邊界的學習支持,支持學生去創造新知識。
高科技高中(High Tech High School,簡稱HTH)創辦于2000年,是一所位于美國加州圣迭戈市的創新性學校,以其獨特的項目式學習方法而聞名。HTH的PBL專業培訓師Patricia Lim介紹,HTH通過將學生的學習與日常生活和社區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建立起對自己所在環境的認識和情感聯系,通過實際操作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努力成果,增強獲得感。
“在人工智能時代,學生仍然需要掌握基礎學科知識,如文學、歷史、數學和科學等內容知識,這些專業知識為學生提供理解和解決問題的工具和框架,以便在實際生活中應用。”Patricia Lim說。
超越機器的核心能力
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想象能力、共情能力等超越機器的核心競爭能力,是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的重大任務。
“教師要主動適應教育變革,利用新技術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高度重視非認知狀態,包括動機、習慣、品質、價值觀等,這是影響學生長遠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數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曹培杰說。
曹培杰認為,雖然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教師完成許多工作,但它無法替代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心靈溝通。人類情感的復雜性和微妙性使得它們難以被轉化為計算機程序代碼。因此,未來教師的角色將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重要的是成為充滿愛心的引導者和陪伴者。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兼人才發展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李志民認為,師資的培訓和發展是確保教育數字化轉型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師需要掌握新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教育理念。
李志民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教育數字化的過程不能簡單地認為是把數字機器、數字技術引入教育教學的過程,不能簡單地等同于計算機化或網絡化,只有數字理念融入到學生的學習中,才算完整的教育數字化過程。
開展全員人工智能教育,除了課程和師資,還將很快觸及制度層面。
李志民指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不能自由選擇修學科目和講課教師,如果學分不能互認,學位不能銜接,人工智能+教育將很難發揮其最大效益。
“我們需要盡快研究制定教學資源的上網認證標準十倍配資炒股,要針對經過認證的教學資源制定網上學習效果評價標準,還要制定課程微證書發放辦法等。”李志民說。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在線配資公司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