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31 08:36:22
“二十屆三中全會有何重點內容?我們想學習一下。”為回應眾多非洲友人的疑惑,7月24日,首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專題宣介會在長沙舉辦。會議現場十大配資平臺,來自非洲50余個國家的代表聽取會議精神宣介。
本次宣介會由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和中共湖南省委聯合舉辦。特別邀請了兩位業內專家,現場向非洲國家政黨政要介紹了二十屆三中全會的重點改革舉措、特點和意義。南都記者關注到,在會議現場,多位外賓邊聽邊把重點內容記在本子上,有的一直奮筆疾書到會議結束。
中聯部有關負責人在宣介會現場介紹,這是二十屆三中全會之后舉辦的首場對外專題宣介會,體現了中方對非洲國家加強治國理政經驗交流、加快實現共同發展、共筑高水平中非命運共同體的重視。
7月24日,首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專題宣介會在長沙舉辦。南都記者楊文君攝
300多項全面深化改革舉措,經濟體制改革仍是重點
南都記者了解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錨定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重點部署了300多項改革舉措。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室主任沈傳亮在宣介會現場介紹,這300余項改革舉措突出了“全面性”的特點。他談到,此次三中全會明確了經濟、政治、文化等八大領域的改革舉措;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相比,還多了兩方面內容:一是構建支持全面創新的體制機制,二是進行國家安全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跟過去相比,改革更加全面。”
“經濟體制改革仍是重點。”沈傳亮在會上談到,《決定》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這個核心問題,把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擺在突出位置,對經濟體制改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作出了部署。
具體而言,沈傳亮介紹道,著眼增強國有企業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要做強做優做大;著眼推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提出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加強產權執法司法保護,防止和糾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預經濟糾紛,提出加強公平競爭審查剛性約束,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完善要素市場制度的規則。同時,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也作出部署,主要是圍繞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提出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
“二十屆三中全會還對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作出部署,統籌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拓展地方稅源,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范圍,適當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例;完善金融機構定位和治理,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完善金融監管體系。”沈傳亮介紹道。
通過改革增強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對于老百姓關心的農村土地承包問題,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在試點的基礎上,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同時,完善惠農富農的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對于老百姓關心的住房和房價問題,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提出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的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滿足工薪群體剛性住房需求。支持城鄉居民多樣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關于老百姓關心的養老問題,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按照自愿、彈性的原則,穩妥有序推進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
“中國共產黨的初心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沈傳亮在宣介會上談到,以上這些改革舉措關系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體現了此次三中全會內容“人民性”的特點。
浙江大學副校長黃先海也在會上表示,二十屆三中全會以人民整體利益、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作為出發點,謀劃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舉措。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全面深化改革一直很明確,就是為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通過改革讓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一位外賓在宣介會后談到:“我們關注到,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舉措都是在為人民謀福利,這也為我們全球南方國家的發展提供了啟發。”
會后,貝寧復興進步聯盟中央檔案組成員克雷幫·阿克培米亞庫·多多告訴南都記者:“長久以來,中國一直幫助包括貝寧在內的非洲國家開展民生項目的建設。”
會議現場,來自非洲50余個國家的代表聽取會議精神宣介。南都記者楊文君攝
中國式現代化為世界發展注入更多確定性,為各國提供機遇
南都記者注意到,會上,多位外賓都拋出了類似的問題:“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非洲國家有何意義?”一位來自尼日利亞的女士還特別問道:“中國式現代化對尼日利亞有何好處?”
關于類似疑問,中聯部有關負責人在會上特別談到,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舉措不僅為中國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而且為提升全球發展信心、為各國發展提供了更多機遇,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將為世界發展注入更多確定性。
據了解,中國在實現自身經濟飛躍的同時,也成為了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據有關部門統計,2013年至2021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38.6%,超過七國集團(G7)國家貢獻率的總和。面對復雜的環境,2023年,中國經濟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2%,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2%。
“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不僅在量上,更在質上。”黃先海在會上指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今年上半年,中國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0.6%;以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增加值保持兩位數增長;3D打印設備、服務機器人、智能手表等智能產品產量分別增長51.6%、22.8%、10.9%。華為、比亞迪、小米更成為各自產品賽道的全球領跑者,持續向世界供給優質產品。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將為中國同世界帶來巨大的合作機遇,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將為各國提供更大市場。”中聯部有關負責人在會上表示,二十屆三中全會向世界宣示,中國將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決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沖突,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機制,釋放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明確信號。
聚焦到中非關系與中非合作十大配資平臺,上述負責人在會上談到,實現現代化一直是中非人民的共同夢想。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與非方共同弘揚中非友好合作精神,攜手構建高水平開放內容,努力促進了各自國家發展和現代化進程。面向未來,中方愿同非洲國家發揚傳統友誼,激發合作潛力,深化團結協作,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在線配資公司觀點